文 / 創辦人 Lynia

開場:一場政府簡報會後,我被問了一個問題——

那是一場政府機構的委託提案簡報。簡報結束後,一位主管語帶關切又懷疑地問我:「你們這麼小的公司,做得來嗎?」
我笑著點頭,心裡卻很清楚,這不是對技術的懷疑,而是對「我們能不能撐得住」的猶豫。

創業的現場就是這樣:你要用有限的資源、不停證明你有能力解決沒人敢碰的問題。

市場冷漠——心理健康一直在,但不在「預算表」上

從企業、保險公司到政府部門,大家都承認心理健康重要,但說到要投資資源的時候,常常就成了「等一下、再看看」。

這是心理健康創業最先遇到的冷水——它不像醫療器材或 SaaS 工具,有明確可見的 ROI;它是一種對未來幸福與韌性的長期承諾。
可惜,目前的決策結構還不習慣為這種「無形價值」買單。

 

醫療質疑——不怕被挑戰,只怕沒被當回事

臨床專業對我們的技術有疑慮,我完全理解。因為心理健康本來就是一門需要謹慎面對的專業。

我們不避戰,也不硬推,而是主動參與臨床驗證。和台北醫學大學合作,經過超過 300 位使用者的數據測試,取得高信度與一致性。從設計到驗證,我們的每一步都在累積信任,而不是只想「搶進市場」。


資源稀缺——真正的代價不是時間,是「我願不願意持續掏錢」

過去幾年,我一邊募資,一邊「自己投資」。
房子賣了,保險解了,信用卡循環利率也用過,很多人說我瘋了。

但當我看到有用戶留言:「這個 App 幫我度過最糟的那個時候。」或一位癌症患者說:「它讓我晚上終於睡得著。」我知道,這些帳,不是拿來平衡報表的,而是拿來衡量「還有誰需要我們」的。

熱情可以點火,但不能當燃料

心理健康創業,不能只是熱情。它需要系統思維、臨床對話、產業整合,以及不斷推進的耐力。
創業者不能只是相信自己要做什麼,更要能被社會信任「你做得到什麼」。


這不是一場孤單的革命

如果你曾經在情緒裡掙扎過、曾經想找幫助卻找不到、曾經希望有個不帶評價的聲音陪伴你,那你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。

心理健康創業,不該是少數人的戰鬥。它是這個社會需要一起相信的未來。

我們做的是大家遲早會需要的事

我們相信:未來,心理健康一定會像身體健康一樣受到重視。
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投入,那等到需要時,社會恐怕還沒準備好。

這場革命,不該只有我們站在第一線。它需要所有關心人的企業、組織與政策制定者一起站出來,成為共同推進者。